宇宙有情的概況

如果你感覺到人生無常 人有諸苦逼迫 世事並不能盡如人意 還有更重要的事等著你去開發 那麼建議你研讀一下 這關係到生世的慧命 對於心識內外世界 人類的由來 如何修行 如何趨吉避凶 世界的成住壞空 我們居住的世界 善惡果報 尤其是地獄的可畏 定會有所體悟!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人類還是太渺小了!真的要謙卑 不要妄自尊大!

人是因何而來 又為何生在這極惡 極苦的世界 遭受苦難 不得安穩 又遭遇福報下墮 福報不能長久 或種下惡因果 報在地獄之中 一切的一切都在因果循回 隨時變化無常 而不明其理 人心才是一切的根源 唯有從人心做好 才有改變一途!

人啊!究其根源 還不是因為無明和煩惱而引起 而使心不得自在 不得清淨 周而復始不能自已 在苦境中也生出煩惱 在樂境中也生出煩惱 或自尋煩惱 自造惡因果 這就是人類的無明 妄念四起 從而造就無窮無盡的輪迴!

茲舉地藏經中所述地獄眾生受報慘況數則:供行人參考 佛經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還請三思:

「無間」壽一中劫,而以梵輔天一劫為彼一日計,其壽之長,難以數計矣!故《地藏經》云:「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地藏經又云:「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蓋由罪人宿生廣造諸惡,瞋火一發,心如鐵石,殘忍至極,毫不柔軟,故今墮獄,循業發現,自然感此罪器苦事。

地藏經又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吾人聞此,誠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也就是說 不論胎卵濕化生 聖凡愚癡 都取決於自身心意識之抉擇也!

文已至此 自不需要我再贅述了。

願以此文流通利生的功德迴向 願眾生見聞佛法 發菩提心 利益有情 同生同見彌勒佛成佛世界 共證聖果。

2020.11.02 釋信良

 

詳細資料請詳見明倫月刊資訊網 資料有一點多 怕大家沒法消化 我來濃縮整理一下:
「宇宙」:上下四方之謂「宇」,古往今來之謂「宙」,「世間」:「世」乃時間三世,「間」乃空間十方。佛典言世間有二種:一為「有情世間」,指一切有情眾生而言;二為「器世間」,指山河大地、國土、房屋等容受有情之器物而言。
「有情世間」,佛智觀察宇宙有情眾生種類繁多,歸納為「十界」,即「四聖六凡」。
六凡:佛說凡夫眾生共有六大類,名為「六道」。「道」者路也,能通為義,凡夫眾生無始以來生死輪迴,輾轉往來於此六條路,此六條路互相通達,各由善惡業因牽引趣向,故亦名「六趣」。
天道:此道眾生福報為六道中最勝,受用天成,威德特尊,神通自在,故名為「天」。天眾依層次由下至高,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欲界天」(六欲天):
此界諸天仍有男女、飲食、睡眠三事,仍具色、聲、香、味、觸之五欲,故名「欲界天」。其依正二報皆較人間殊勝,身量高大淨嚴,無有便利、唾痰、腦膿等;衣食住行,自然受用,不假經營,思食食至,思衣衣至;宮殿園苑等,亦皆殊妙可樂。
1.四大天王天:位於須彌山腰東西南北四方,此天有「四大天王」,統御諸惡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護世四王」。四大天王為帝釋之「總督」(都統),分統八部神眾(龍、夜叉、羅剎等),巡視下界,次第觀察人等生類持戒、布施、修福德等事,若多若少,具奏聞帝釋。若修德者少,行惡者多,帝釋聞奏憂惱,說言:「天眾減損、修羅日增」;若修德精進者多,則帝釋與三十二輔臣,僉然俱喜,並遣諸善神營護其身;若持一戒,令五神護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護之。
2.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此天有三十三處差別,於須彌山頂上,四方各有八天並列而住,共三十二天為輔臣,中間為帝釋天王,此天王名釋提桓因,故又稱天帝釋。
帝釋宮殿最為殊勝,其餘三十二天宮、園苑,境界光色各異。諸宮天王欲遊戲時,天女圍繞,奏諸音樂,食天酥陀,飲天甘露,諸天女和雜娛樂;遊一天已,復至一天,如是遍歷三十二天。或一王二王共遊,乘寶車、寶船,遊香水河,微妙五塵,快樂無量;天女奏樂,歌舞言笑,相牽相勸;遊玩去來,欲心熾然,又往餘處,最為放逸。於是帝釋,乘寶輦而來,諸天王恭敬迎禮,帝釋現神通力,示未來苦相,誡敕諸天:「勤修道業,慎勿放逸!」諸天奉行,各還本宮。
    帝釋所住宮城名善見城,位於須彌山頂之中央,城外西南有善法堂,為忉利天眾之集會所,每逢三齋日,天眾集於此堂,詳論人天之善惡,及制服阿修羅等事。帝釋升堂,三十二天左右坐,四大天王則依四門坐。
    帝釋為須彌系(一單位世界,類似今人所謂太陽系)之統主,忉利天以下諸生類(含忉利天、四王天、及餘五道)歸其所統。
忉利天以下可分三類:一為天神,含天、阿修羅等,為天帝釋所統;二為地祇,含餓鬼、地獄等,為閻羅王所統;三為人畜,為轉輪王(後詳)所統。帝釋天王正統天神,兼統人畜、鬼獄;閻羅王正統鬼獄,兼統人畜;轉輪王正統人,兼統畜。民間所奉玉皇大帝,蓋指帝釋而言。
    帝釋宿植善根,故佛現世間,彼常請法,且率四王及八部為護法聽眾,如《阿彌陀經》所列「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是也。
3.夜摩天:於虛空中有處如雲,七寶所成,其猶大地,是夜摩天所住。
    四王、忉利二天為「地居天」,履地而住,屬須彌系,為日光熱力所及之範圍;夜摩天以上為「空居天」,依雲氣而住,在須彌系之外,非日光所及,故無日月,但以蓮華開合分晝夜而已。故須彌系以外,廣大虛空中之百寶雲氣(天人所見如此),為空居諸天所住處也。
  夜摩天以上四天屬「空居系」,乃至色界、無色界諸天並皆是「空居」者也。
由禪定力,故不依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也。色界初禪定(根本禪定)之前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等欲界淺定,若單修十善業,則感生四王、忉利二地居天;若修十善兼學坐禪,得粗住,則感生夜摩天;兼得細住,則感生兜率天;兼得欲界定,則感生化樂天;兼得未到定(欲界定後,尚未入初禪根本定前),則感生他化自在天。
4.兜率天:「兜率」譯為「知足」,謂夜摩天極受欲界妙五欲樂,不知止足,而此天則能知足也。
 兜率天中別有一生補處(等覺)菩薩居處,名為「內院」;現今正為彌勒菩薩所居,於此等待機緣成熟,降生人間,示現成佛(八相成道)。若有菩薩,修行十善,深習禪觀,發心親近彌勒大士,乃得上生內院,其餘天眾不得受用也。
5.化樂天:此天娛樂時,自以神力福力,變現種種五塵妙欲而娛樂,故名「化樂」。
6.他化自在天:此天欲得境時,餘天為化,假他所作,以成己樂,故名。
7.摩羅天 ──《翻譯名義集》云:「第六天上,別有摩羅所居天,他化自在天攝」,魔王名「波旬」,統其所屬,時為擾害修行人;以彼常恐行者出離三界,魔眷減少,故令鬼神等部屬作種種惱害,破壞行者善根。
    以上六欲諸天,雖皆有五欲與淫欲諸樂,然五欲之樂一天勝妙於一天,而淫欲則一天輕於一天,《俱舍論》云:「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淫」,謂六欲天人受淫欲之樂時,四王、忉利二天為形交,猶如人間,男女二根互相交媾,方完成淫事;然忉利天但出風氣,無餘不凈。夜摩天但男女互相擁抱,即成淫事。兜率天但男女互相握手,即成淫事。化樂天但男女互相笑一笑,欲心即息。他化天但男女互相看一看,即畢矣。蓋由定力(欲界淺定)之有無淺深,故使淫欲之輕重有別也。若入色界初禪以上,則遠離欲界粗散,無男女之欲,並無男女之相矣。

「色界天」:色界分為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共十八層天。此界天遠離欲界粗散,猶有身形、樓閣、宮殿等色相,仍未出色籠(色相如牢籠),故名「色界」。須具四種禪定功夫,乃能得生此界。
    此四種禪定,為禪定次第中最根本者,佛典名為「根本四禪」,行者大多修數息觀等,調息攝心得當,乃入此四禪;《選佛譜》云:「行人先須趺坐(盤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達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入初禪定等。」凡夫外道亦能修得,而未有空觀以上觀慧,故不能斷惑出生死。若佛法則有空、假、中等觀慧,然其相應定力仍不離根本四禪。
1.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選佛譜》云:「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必生梵眾等三天中,是為生初禪天之因也。」又云:「超六欲天,遠離飲食、婬欲、睡眠三種過患,故名為梵,梵者清淨離染之謂也。」梵眾天為民,梵輔天為臣,大梵天為王。
    初禪定又名「有尋有伺三昧」。初禪天尚有「尋」、「伺」心所,「尋」、「伺」為唯識百法中五十一種「心所」法之二種,乃於名言義理推度思辨之心識作用。有尋伺則有語言,有語言則有號令,有號令則有統王義。
大梵天王為一「小世界」之統主,大梵天以下諸生類歸其所統。一「小世界」含一須彌系,及須彌系以外之欲界四空居天、初禪三天。一小世界成壞一次為一大劫,劫初成時,大梵天王最先受生(從二禪天降),劫壞之時,彼最後滅。《選佛譜》云:「欲界六天,未離散(亂)地,故五欲習強,而威神不遠;二禪天以上,已離尋伺,故德位雖貴,而號令不行。唯初禪大梵天王,劫初成時,最先受生,餘諸天人,並呼為父,故三界中,其權獨重(彼亦恆懷大慢,自謂我是一切眾生之父),雖以具大我慢,聖者不生其中,實則諸佛道成,彼必首為請法主。」由其為世界主,凡遇佛出世,必先請轉法輪。
2.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天、初禪天,但於初禪定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入第二禪定,命終得生少光等三天中。
二禪天已無「尋」、「伺」,尚有「喜」、「樂」。無尋伺,故無語言,彼天語時,口出淨光,以光為語音,故名「光音」。
二禪以上諸定名為「無尋無伺三昧」。二禪天以上無尋伺,故無語言、號令,故彼諸天各以福報殊勝而為天王,非統御也。3.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不論人中、天上、初禪天、二禪天,但於二禪定不住不著,一心精進,證第三禪定者,命終即生少淨等三天中。
    三禪天,無「喜」有「樂」,遍身內外(全身毛孔、五根等)悉皆恬愉快樂,三界第一,樂中之上,三禪以外,更無遍身之樂。(「喜」為欣喜踴躍之心,「樂」為恬然怡悅之心,故「喜」較粗動,「樂」較恬靜)。
4.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乃至色究竟天。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禪天,但於三禪定不住不著,一心精進,證第四禪定者,命終得生四禪天中。
    四禪天,無有「喜」「樂」動轉之心,惟與「捨」受相應,出入息斷(呼吸停止不轉)。入四禪定者,以禪定力引生微密無表色法大種遍身(身內地、水、火、風四大種所生色法,不顯於外,故稱無表色),塞住毛孔,故息不轉。
無煩天乃至色究竟天,此五天名為「五淨居天」,又名「五不還天」,為三果聖人所寄居。斷見惑為初果,斷見惑及欲界思惑為三果(進斷色、無色界思惑盡為四果阿羅漢),以無欲界思惑故,不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此五天惟聖眾所居,凡夫天眾聞而不見,以凡聖業果異故。
無想天 ── 秉外道邪說,修「無想定」所生,佛弟子不生此天。

「無色界天」(四空天):此界天禪定更深,無諸欲及色相,「五陰」中只有四陰,而無色陰,故名「無色界」,又名「空界」。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天中(除無想天、五淨居天以外),若厭色籠(色相束縛),修「四空定」者,得成就已,命終便生此四空天中。
1.空無邊處天:既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之相為其處也。
 2.識無邊處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之相為其處也。
3.無所有處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無所有)」境界為其處也。
 4.非想非非想處天: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此天為三界頂,壽八萬大劫。
《選佛譜》云:「四空天雖無色質,不可說其方隅處所,而心王、心所猶有所緣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定果法塵(四空天眾無業果色,有定果色),非我計我,愛見(見思惑)未除,未出因果輪迴也。」蓋彼雖無下二界之粗妄想,然仍有微細妄想,即此所緣之「空處」乃至「非非想處」諸相(法塵),及能緣識心,仍是因緣所生,虛妄不實,而彼卻執以為實法實我,無空觀觀慧,故不能斷煩惱、出生死也。

諸天壽量:
以上三界諸天共二十八層,壽量一天長於一天。四王天壽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為彼一日計,合為人間九百萬年。忉利天壽千歲,人間百年為彼一日計,合為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夜摩天壽二千歲,人間二百年為彼一日計;向上每層加倍遞增,乃至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為彼一日計。
初禪大梵天壽六十小劫,二禪光音天壽八大劫,三禪遍淨天壽六十四大劫,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

天道苦厄:
三界諸天統皆有苦,下分別說之。
欲五衰:欲界天福享盡,壽將終時,自然出現五種衰相:
一、衣垢 ── 諸天眾銖衣妙服,光潔常鮮,福盡壽終之時,自生垢穢。二、花萎 ── 諸天眾寶冠珠翠,彩色鮮明,福盡壽終之時,頭上冠花,自然萎悴。
三、腋汗 ── 諸天眾身體微妙,輕清潔淨,福盡壽終之時,兩腋自然流汗。
四、身臭 ── 諸天眾,妙身殊異,香潔自然,福盡壽終之時,忽生臭穢。
五、厭座 ── 諸天眾勝妙快樂,常所愛樂之座,於福盡壽終之時,自然厭居本座。
    五衰現時,諸天眾知必當死,愁憂恐怖,苦不堪言。

三禪三災(火、水、風):
色界三禪天以下,有水、火、風三種「劫災」之苦。佛典言三界眾生世界之生滅變化,常用「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四中劫述之。
一、壞(中)劫
    先說「壞(中)劫」,世界走向壞滅時,先有情世間壞滅。然後器世間壞滅。有情壞時,先從下界下地壞起,首為地獄眾生先壞,此時地獄眾生若其地獄業報已盡者,自然生起悔心,而轉生人中,不再落於地獄;若其地獄定業未盡者,則轉生他方世界之地獄中繼續受報。如是漸漸地獄有情壞盡。
    其次,畜生、餓鬼等有情眾生,亦漸次受生於人間界。爾時(劫欲盡時)人中初由一人除五蓋,獲得初禪定,其餘諸人,輾轉隨學,亦皆自然遠離五欲,獲得初禪定(可見眾生莫不皆有根本四禪之種子,故今能自然皆得)。且由初禪定進至二禪定,命終後皆生二禪天中。
    其餘六欲天眾,及初禪天眾,亦漸次進於二禪天中,故二禪天以下完全無有有情,是為一「小世界」之有情壞盡,須經十九小劫。
    第二十小劫(壞中劫之最後一小劫)則為器世間壞。器世間壞時,「劫災」出現,有火、水、風三種。
首言「火災」。有情壞盡之後,爾時五趣所居之處,無雨水、草木等,日輪(太陽)之熱力增大,又以有情業力所感故,復有六日輪漸次出現(共七個太陽),火焰猛烈,大地、高山皆為所燒。火焰輾轉熾盛,乃至初禪大梵天,全被燒盡,灰燼亦無,此即所謂「火燒初禪、劫火洞然」。故初禪大梵天壽命為六十小劫(成劫初至壞劫末,不含空劫之二十小劫)。
    次言「水災」,八大劫一次,所謂「七火一水」,於七次火災後,第八大劫為水災。水災起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湧沸騰,從地獄起,一直淹到二禪天,所有二禪天以下之器世間,皆被大水浸壞,如水消鹽,絲毫不留,此即所謂「水淹二禪」。因八大劫才一次,故二禪光音天壽命為八大劫。
    次言「風災」,六十四大劫一次,所謂「七水一風」,於七次水災後(五十六大劫),再經七次火災(七大劫),第六十四大劫為風災。風災起時,有猛風起,一直吹到三禪天,所有三禪天以下之器世間,皆被飄擊,蕩盡無餘,此即所謂「風擊三禪」。因六十四大劫才一次,故三禪無量淨天壽命為六十四大劫。
    第四禪天則不為劫災所壞,三災所不能及。何以故?須知外三災由內三災而來,若無內心之三災,則不感受外在之三災。
初禪天以下尚有「尋」「伺」,此尋、伺即為其內災,以尋求伺察,分別種種,猶如猛火,燒惱其心,故感外火災。
二禪天已無尋、伺,尚有「喜」心,此喜心即其內災,以喜水能潤身,故感外水災。
三禪天無「喜」有「樂」,尚有動息(還有呼吸),此動息即其內災,息即風故,感外風災。
若四禪天則「出入息斷」,息不動轉故,外之風災不得至。故知世界種種災難,皆由眾生心識惑業所感,若要不受災難,唯有去除惑業而已。
四禪天人雖不受劫災,然其禪定力仍有時限,一旦大限到來,即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餘皆有苦。

二、空(中)劫
    「壞(中)劫」之後為「空(中)劫」。「空(中)劫」亦有二十小劫,此期間萬有滅盡、身器皆無。

三、成(中)劫
    「空(中)劫」之後為下一期之「成(中)劫」,由當生此界之有情眾等業為增上力故,世間復成。世間成時,先上界後下界,先器界後有情界(與壞時恰好相反)。
若是風災過後之「成劫」,則第三禪天之器世間先成,漸次二禪天、初禪天之器世間亦成。
爾時四禪天中有諸天眾由壽盡、福盡故,從彼沒,降生第三禪天中;復從三禪天降生二禪天中。復從二禪天中,有一有情,由壽盡、福盡故,從彼沒,生初禪天中,為最大梵(即大梵天王);由獨一故,心懷不悅,希望有餘天眾亦來生此;發此心時,便有其餘天眾,由壽盡、福盡故,亦從二禪天沒,來生於此,為初禪天眾。
    其後,欲界四空居天漸成百寶如雲之宮殿住處,又諸有情,從二禪天沒,而來生此諸宮殿中。至此空居諸天之器世間、有情世間皆已成立。
    若是水災過後之「成劫」,則第二禪天之器世間先成,有情自第三禪天降生,其餘如上所述;若是火災過後之「成劫」,則初禪天之器世間先成,有情自第二禪天降生,其餘如上所述。火災每一大劫一次,而每劫劫初最先自第二禪天降生者為大梵天王,故有外道奉彼為父,為造物主;而彼亦懷大我慢,自以為是一切眾生之父。
空居諸天成立已,此後則為地居系(須彌系)之成立。由眾生業為增上力故,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地輪),漸成山、海、洲陸等。如是器世間成已,有二禪天眾,以壽盡、福盡故,從二禪天(光音天)沒,來生此中,或為天、或為人、或為畜,乃至或為地獄等地居有情。如是從大梵天乃至須彌系諸有情成立,共二十小劫,是為「成(中)劫」。(若風災後之「成劫」,則從第三禪天之成立說起;若水災後之「成劫」,則從第二禪天之成立說起)。
    由上可知須彌系中人類等六道有情,劫初乃從二禪光音天降生(化生),非從猿猴等化生),非從猿猴等演進而成也!

四、住(中)劫:
「成(中)劫」後為「住(中)劫」,亦含二十小劫,每小劫含一「增劫」及一「減劫」。
    須彌系中有人類居住者,為「四大洲(似今人所謂四個星球)」,其一為「南贍部洲」,即吾人現今所居之地球。劫初之時,南洲人類壽命八萬四千歲,身高十餘丈。初從光音天降生,其身尚有光明,飛行自在,喜樂為食。後來因地長稻穀,以貪食多食故,神通遂失,光明亦減。復貪男女諸欲,多造惡業故,諸福漸減。
    其壽每百年減一歲,身亦漸短小,如是遞減,至人壽六萬歲前,屬於「聖世」,天人交通,人皆聖善。減至四萬歲前,屬於「賢世」,福利漸減,猶為賢善之世。減至二萬歲前,屬於「盛世」,其福利為賢世之半而已。減至百歲,乃至十歲,則為「衰世」,諸善益衰,諸惡益長。此時有小三災出現於世,人壽減至三十歲時有「饑饉災」,大地饑荒,無物可食。人壽減至二十歲時有「疾病災」,溫疫瘴癘,疾病橫行。人壽減至十歲時有「刀兵災」,草木皆兵,更相殘害。如是由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名為「一減劫」。
    爾時,人類有情聚集,起厭離心,棄捨惡法,受行善法。惡機既消,善心來復,壽量、身量諸福漸增。每百年增一歲,乃至增至八萬四千歲,由衰世而為聖世,名為「一增劫」。
    如是一減一增所歷年數,名為「一小劫」,計約一千六百萬年。合此二十小劫名為一中劫,即「住(中)劫」,亦即南贍部洲人類居住存在之時量。成劫、壞劫、空劫雖或無人類存在,然其劫量亦等於「住劫」劫量。
今此地球(南贍部洲)人壽,業經八減八增(八小劫),今正值第九度減劫中,故今地球年齡在「住(中)劫」第九小劫之減劫、人壽減至百歲之時(釋迦佛在世時為人壽百歲,今當已減至七十五歲左右)。當來彌勒佛出世,為第十小劫增劫,人壽增至八萬歲之時也。
    或問:今地球既值減劫之時,何以近數十年來,卻見其壽愈增而物愈豐?答:此種現象可作三種解讀:一者此殆如落日餘暉,觀若絢爛,而益近於黑暗。二者此或大趨勢中之小洄流,下降大勢中小幅上揚而已。三者此乃掠奪地球千萬年後之資源,一時揮霍淨盡,果真如此,則以後地球資源將直線下滑,資源提前用罄,吾人未來若仍投胎為地球生類,將無資源可用、無福可享!
    以上色界諸禪天之苦厄說畢,三禪天以下有劫災之苦,四禪天雖不受劫災,仍不免死苦。

空死墮:
無色界亦無劫災等下二界諸苦,然壽命盡時,定力遂失,知當死墮,譬如高山忽墮深澗,生大恐怖。  

人道類受:
已說天道,次說人道。人道福報僅次於天,故次天說之。
    「身、壽、享等各地球互異」── 佛典言人類有情,並非吾人所居之「地球」獨有,其餘星球亦有之,惟其身體、壽量、享受各各不同而已。
    依佛理推之,器世間皆有情眾生唯識所變,循業發現;《成唯識論》云:「於身有用即變」,必於十方眾生有依資作用,有情之識方乃變現之,故應無無有情之器世間。第一表言「空間十方,方皆有生」,十方虛空世界無量無邊,眾生亦應無量無邊,若宇宙無邊星球世界中,唯獨此一「地球」有生物、有人類,豈非怪事?寧有是理?現今太空科學亦深信宇宙中必有不少適合生物及人類生存之星球。
    佛典言一「須彌系」中有「四大洲」、「八中洲」等。「洲」即巨大陸塊,類似今人所云「星球」地體。「四大洲(又稱四大部洲、四天下)」為四個有人類居住之星球,以東、西、南、北為其順序稱號:一者「東勝身洲」,以其身形殊勝故。二者「西牛貨洲」,因其以牛為貨易(貿易)故。三者「南贍部洲」,「贍部」又翻為「閻浮」,乃樹名,為落葉喬木,原產於印度;佛典即以此樹名此洲,此洲即吾人所居住之地球,故地球又稱「南閻浮提(提即洲也)」。四者「北俱盧洲」,「俱盧」譯為「勝處」,以其為四洲中福報最殊勝處故。
    以身量言之,《俱舍頌》云「贍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大約唐代小尺之六、七尺左右,但亦隨增減劫而異。東洲加一倍,西洲又較東洲加一倍,北洲又較西洲加一倍,大約五十六尺左右。
    以壽量言之,「北洲定千歲、西東半半減」,北洲人壽固定為千歲,無有中夭,餘三洲則皆有中夭者。西洲為北洲之半,即五百歲;東洲又為西洲之半,即二百五十歲;南洲壽不定,隨增減劫而異,小極十歲,多至八萬歲,乃至更多(劫初時人壽甚長)。
    以享受言之,北洲人受用最為殊勝,幾近四王天,東西洲次之,南洲最劣。《長阿含》等經云:北洲人身體相類,形貌同等;其容貌少壯,如南洲二十許人,無老無病,千歲乃終。飲食自然,不假耕作;大小便時,地即開裂,便已還合。男女相愛,有天然樹,曲覆其身,隨意娛樂;若係近親,樹不曲覆,各自散去。女身受胎,八日即產;所產男女,置於衢道,經過行人,各滋育之,七日即得長成。河中寶船,乘之娛樂;入河浴時,脫衣岸上,乘船渡水,遇衣便著,不求本衣;不執「我所(屬我所有)」,不造十惡,命終必生天上,故亦無人戀泣。
    然北洲之人以貪著享樂故,不畏無常,不思向佛,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故列為「八難」之一(八難 ── 八處障難,此八處皆不得見佛聞法故,如盲聾瘖啞難、在地獄難、在畜生難等)。而南洲人之享受,雖為四洲之下,卻有三事之故,尚且勝過諸天,何況北洲!三事為何?一者能勇猛 ── 南洲之人雖不見當來之果,卻能修諸苦行,精進不怠,不似諸天耽嗜欲樂,不復進修;二者能憶念 ── 南洲之人能記憶曩昔久時所作所說之事,了了分明,悉無忘失,不似諸天耽嗜欲樂,慧性常惛;三者能梵行 ── 南洲之人初發心時,能種殊勝善根,受持戒律,行持清淨,不似諸天耽嗜欲樂,不能增修善業。是故諸佛示現,唯在南洲。若論福報,則南洲為下下;若論見佛聞法,則南洲為上上也。
    又此四州,有時亦可互相交通往來,有時則不能。經論云:南洲人壽二萬歲以上,有「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此王有大福德威力,持十善法,自行化他;以其福力,感來七種寶物,其一為「輪寶(類似今之飛機、太空船)」,聖王乘此輪寶,飛行往來,統治各洲。其輪寶有金、銀、銅、鐵之別,人壽八萬歲時,有金輪王出現世間,四大洲皆彼所統,王乘金輪寶巡行四洲,四洲皆可交通往來。人壽六萬歲時,有銀輪王出現世間,乘銀輪寶統治三洲(南、東、西)。人壽四萬歲時,有銅輪王出現世間,乘銅輪寶統治二洲(南、東)。人壽二萬歲時,有鐵輪王出現世間,乘鐵輪寶統治一洲(南洲)。二萬歲以下,則無有輪王,但有「粟散王(小國王各據一隅,如粟粒之散落各地)」而已。

人道苦厄:三苦八苦等─人生當前之所受。

阿修羅道 類受:

    「阿修羅」唐譯為「非天」,謂其果報鄰次於天,而實非天,古德所云「有天福而無天德」者,以其多瞋多忌故。舊譯為「無端」,以其男醜女端,從男彰名故。此道眾生,蓋皆身心靈通,遊行變化,而又多瞋、多慢、多疑、多妒、好勝、好鬥,此為其共通特性。
    《起世經》云:阿修羅所居宮殿、城郭、器用等,較忉利、四王諸地居天差一等,亦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間。《大毘婆沙論》云「其形上立」,謂其身形直立,如人天身然,非如傍生(畜生)之橫行也。
    此道亦名「雜趣」,以有天、人、鬼、畜四種修羅,種類雜故。

《楞嚴經》載四種修羅:
    一者「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此種修羅,前生在鬼道中,以善願心護經、護咒、護戒,或護持修行人,由此善業力故,出於鬼道轉報為修羅。以護法福力故,能乘神通入虛空中,自由往來。其神通類鬼而稍勝之,屬鬼道卵生修羅。
    二者「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生,人趣所攝」── 此種修羅,前生在天道中享福,因情欲稍重,梵行稍虧(即「降德」義),故今生轉報墮在修羅道中;其所居住處和日月相鄰近,在須彌山腰。以其情重故感胎生,又以其情欲同人,故屬人道胎生修羅。
    三者「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此種為修羅王,統持修羅界,及諸鬼神,力能洞徹諸天,而無所畏懼;然其權不及天,常起瞋怒嫉妒,欲竊其權,時來與戰。本與帝釋爭權,而四天王為帝釋先鋒,四王戰之不勝,則報帝釋;帝釋時或不勝,乃展轉求助於夜摩以上諸天,乃至大梵天王亦出力助戰。此種修羅能化身大小,化大身則甚大,手能撼動須彌山,而使帝釋宮殿動搖不安;若戰敗時,則能化極小身遁入蕅孔中藏匿(詳見《華嚴經》、《正法念處經》等)。以其福力似天,不受胎卵,而為化生,故屬天道化生修羅,古德所云「有天福而無天德」者,正指此種而言。
    四者「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此種修羅福德神力皆較上三種下劣,蓋從畜生道中來,如前生秉受三歸之金翅鳥、興雲致雨之龍,有善福因,而畜習未除,故今生轉報為畜修羅。住於大海之底,水穴之口,旦遊虛空以供驅使,夜歸水宿以息勞役,屬畜道濕生修羅。若與上三種較論優劣,則天修羅為王,人修羅似臣,鬼修羅似民,而此種則似為修羅奴而已。

阿修羅道 苦厄:

    四種修羅,各隨其類,受苦不同,如天修羅,以常好與諸天鬥故,或斷手足,或破其身,乃至或落其首,即便殞命。又如畜修羅,其福下劣,雖然思食得食,初則美味,末後一口,竟變作青泥之味,如是等苦,不一而足。
    總觀阿修羅道,攝屬四趣,為六道中最雜而難辨者,何以如此?蓋其因中善惡交雜故。幽溪大師云:「中品十惡為鬼道因,下品十惡為畜道因;中品十善為人道因,上品十善為天道因。若善惡業純,則隨受鬼畜人天之報。其或倏焉(忽然)為善,倏又為惡;倏焉而下(下品善惡),倏而為上(上品善惡);或善惡交戰於一生,或上下交攻於一念;況復心懷猜忌,事欲勝他;故令垂終受報,或為鬼道而卵生,或為畜道而濕生」。又云:「每見今之行者,是非美惡雜糅神襟(心胸中),猜忌之念容存,好勝之心不免,亦當以是而為戒也」。

畜生道  類受:

    「畜生」為畜養之生類,故名。又名「傍生」,為傍行之生類,以其身多橫住,行多傍行,非如人身之直立中行故。
此道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其身形、壽量、享受等千差萬別。
    「胎生」 ── 從母胎而出生者,如牛、羊、象、馬等。「卵生」 ── 從卵殼而出生者,如雞、鴨、雀、蛇等。「濕生」── 從糞穢、腐肉、叢草等陰濕地,藉其濕穢暖氣而出生者,如蚊蚋、蚰蜒(多足小動物,棲木石下陰濕地,赤頭者名蜈蚣,不赤者名蚰蜒)、蠛蠓(小蟲似蚋,喜亂飛,酒缸、朽壤上常見之;如臺灣山區之「小黑蚊」,其學名為「臺灣鋏蠓」,棲息產卵於陰濕之青苔處)等。「化生」 ─ 以業力故,無而忽有,依其處而頓生者,如龍、金翅鳥等(龍與金翅鳥不只化生一種,四生皆有之)。
    其實,佛典言「四生」,並不單指畜生道,而是統括六道一切有情而言,以六道有情出生方式總不出此四種故;經論所云「四生三有」,即三界六道之義。《俱舍頌》云:「人傍生俱四」,謂人與畜生具四種,畜生如上所述;人通常為胎生,劫初之人則為化生,而卵生與濕生之人則甚罕見,然經論中皆有實例。又云:「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謂地獄、諸天,及一切中陰身皆唯化生一種。又云:「鬼通胎化二」,謂鬼道有胎生、化生二種。而修羅道則四生具備,如前已說。
    又若就中陰身投生的境緣而言,「四生」亦迥然有別。《俱舍頌》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謂胎、卵二生,其中陰身投生時,必先見有緣父母交合淫境而起顛倒愛染之心,乃奔趨於淫境而投生;亦即見父母淫境而起「境界愛」而「攬二渧」,是為「三和合」,如第五表中已說。
    「濕生」則但「染香」而生,謂中陰身遠遠即嗅到所應受生處的香氣(氣味),就在其上起染著心,奔赴彼處受生。由業力之勝劣,所染之氣味有好有惡,業力勝則染著好氣味而受生,業力劣者染著惡氣味而受生。依此義,則凡不經父母交合淫境及母胎受生,而又非「化生」者,似應皆收歸「濕生」類,如「體外受精(父母精卵各排出體外,在濕氣中相遇而受精者)」,或「無性生殖(如原生質分裂而生者)」等。
    「化生」則但「染處」而生,謂中陰身遠遠即見到所應受生處所,即於其處起染著心,而奔赴受生。如業力勝則染著淨處受生,業力劣則染著穢處受生。此一類為現今科學尚未能知,未能見者。
    《選佛譜》則將畜生分為三品:一、下品畜生 ── 或身形微劣,或不睹光明,純苦無樂。二、中品畜生 ── 或飛或走,或水或陸,羽毛鱗甲,醜陋臭穢,或互吞噉,或供力役。三、上品畜生 ── 雖墮傍生,由福德力,或為龍王、象王、金翅鳥王、獅子王等若遇佛聞法修慧,便為護法八部眾。
    《經律異相》卷四十七云:「有一象王,名曰善住,身體純白,力能飛行,與八千象以為眷屬…… 象王念欲入池,八千象應念而至,有持蓋扇者,有唱讚前導者,或為王洗尾背髀足者…… 八千象亦復洗浴,共相娛樂;大小便利,諸夜叉鬼移出林外。」
    又云:「釋提桓因所乘最下小象,轉輪聖王乘之,名曰象寶。金璧山中有八萬巖窟,八萬象王止憩其中。」又云:「馬王名婆羅醯,宮殿住在大海洲內明月山,有八千馬以為眷屬,若轉輪聖王出世,取最小者以為馬寶,給王乘御。」
    下品、中品畜生為世人所習見者,而上品畜生,以福德神力故,靈通飛行,為世人所罕見罕聞者。

畜生道  苦厄:

    「苦役」如牛馬,「充食」如雞鴨,「人殺」如蚊蠅,「互噉」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西洋學者所云「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正是畜生道之寫照。

餓鬼道 類受:

    「餓」者飢也,「鬼」者畏也,此道眾生多受飢餓怖畏,故名。
    鬼種類繁多,《楞嚴經》舉十種鬼,《正法念處經》舉三十六種鬼,而《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則列三品九類,如下所述。
    一、無財鬼 ─形貌醜惡,純苦無樂,不得飲食故。又分三類:(一)焰口鬼 ─ 口中常吐烈焰,縱得飲食,亦化灰燼,其身形如火燒過之棕櫚樹。如目連尊者之母,蓋即墮於此身,故有七月十五盂蘭盆會供僧薦親之法事傳承至今。又如水陸法會、瑜伽焰口施食等法事,其緣起亦皆為救拔焰口鬼而設(詳見《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二)針咽鬼 ─ 咽如針孔,腹如山谷,滴水難通,飢渴難忍。(三)臭口鬼 ─ 口中常出極惡臭氣,且自熏於己,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
    二、少財鬼 ── 形貌醜陋,飲食艱苦,樂少苦多故。又分三類:(一)針毛鬼 ─身毛堅利,內鑽自體,外射他身,苦痛難忍;時逢不淨之食,稍濟飢渴。(二)臭毛鬼 ─ 身毛臭甚,熏爛肌骨,衝喉變嘔,若拔其毛,傷裂皮膚,轉加劇苦;亦偶逢不淨之食,稍濟飢渴。(三)大癭鬼 ─咽生大癭,熱痛酸疼,更相剝擠,臭膿湧出,共相爭食,稍得充飢。
    三、多財鬼 ─雖受醜形,而多福報,多得飽食故。又分三類:(一)希祠鬼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墳墓,受眷屬祭。(二)希棄鬼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三)大勢鬼 ─ 有威德大福,衣冠華美,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如人間所供之城隍、王爺等,蓋屬此類。
鬼道眾生,統稱「鬼神」,以其具神通力量(乃報得通,非修得通),大能移山填壑,小能隱顯變化故。
諸類鬼神依其果報而言,可歸納為二種:一、有威德者,二、無威德者。無威德者,其住處多依不淨糞穢、草木、塚墓、屏廁、舊區,附物依幽,皆無舍宅安居。有威德者,其住處多在名山大川、巨海空中,皆有莊嚴寶宮,殿宇華麗,非人所能見也。
    有威德者又分為二:一為有福有德之正神,於四大部洲之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官職),香火綿綿,福佑人間。二為有福無德之邪神,如夜叉、羅剎、魑魅魍魎,附物為怪,依廟而靈,妄作妖祥,常享淫祀。
不但四大部洲,乃至四王天、忉利天等處,亦皆有鬼神眾;北洲人果報殊勝,其洲之鬼神果報亦勝,故北洲唯有威德鬼神,餘三洲則二種鬼神皆有之;四王、忉利則唯有威德鬼神,供彼諸天給使。
    又依鬼神之住處言,有「正住」與「邊住」二處。
    「正住」即住餓鬼世界,如經論言: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王領鬼眾,於中正住;又鐵圍二山中間,日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邊住」即於人中住,如上所述,四洲山川、海空、墓林、宅廁等處悉皆有之。《長阿含經》云:「鬼住何處?一切人民所居舍宅、街巷、市肆、及丘塚間,無有空者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故知鬼神幾與人類混雜而居,但以業果異故,不相聞見而已。
    印光祖師云:「鬼與人混處,無地無鬼,即不招鬼,誰家無鬼乎?鬼比人當多百千倍。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離而護之;若做暗昧事,鬼便爭相揶揄,故難吉祥。」
    又自須彌山腳上升一萬由旬以上,四萬由旬(四天王住處)以下,其間有三層級,乃堅手神、持鬘神、恆憍神等夜叉神眾所住,其福似天。
    又諸鬼形量,亦甚參差,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最小者,如有知小兒(五、六歲)。
    諸鬼形貌則多醜惡,除上述各類形貌以外,尚多奇形異狀。如有諸鬼,形如燒樹;或有諸鬼,形如黑山;或有諸鬼,首如牛首;復有一鬼,常無有頭,眼在兩肩,口鼻在胸;復有一鬼,身如塊肉,無有手腳眼耳鼻等,常為蟲鳥所食;復有一鬼,滿身生舌,斧來斫舌,斷續復生;復有一鬼,身體極大,有金色手,五指常流甘露,供給行人飲食、資具…… 各由宿生造業異故,招感報身亦復不同,詳如《經律異相》所錄。
    又佛典有所謂「八部鬼神眾」者,此有二義:
    一指天、龍、夜叉、乾闥婆(尋香神,以香為食,不食酒肉故,乃帝釋天主之樂神)、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譯為人非人,形似人而頭上有角,亦帝釋天主之樂神)、摩羅伽(大蟒神)。此即佛經法會聽眾中常見之「天龍八部」護法雜眾,其中包括天、畜、鬼、修羅諸趣,蓋皆宿有善根,所謂「乘急(勤於教乘,聞經推究)戒緩(怠於持戒,多所違犯)」,故今生雖報在鬼畜,卻能見佛聞法,參與法會也。
    另一義則指四大天王所領之「八部鬼族」,即乾闥婆、毘舍闍(噉精氣鬼,食人及五穀之精氣故)、鳩槃荼(甕形鬼,身形如甕,乃厭魅鬼)、薜荔多(譯為最初餓鬼,長劫不聞漿水之名)、那伽(譯為龍,龍有四種,守護天宮者、興雲致雨者、決江開瀆者、守轉輪王之寶藏者)、富單那(臭餓鬼,或熱病鬼)、夜叉(勇健、捷疾鬼,能速疾傳報故,有地行、虛空、天夜叉等,分善惡二類)、羅剎(暴惡鬼,食人可畏故)。
此中除龍屬畜生道外,其餘皆屬鬼道,四大天王各領二部鬼族,不令惱人。
    此二義,佛典中亦見有混合敘述者;綜此二義,則所謂「八部鬼神眾」實非單指鬼道,而實涵蓋諸天神、地祇矣。
    「壽五百歲,此間一月為一日計」─鬼壽五百歲,而以人間一月為彼一日計算,合為人間萬餘年,故吾人祖先墮鬼道者,雖經百代而猶在也。

餓鬼道 苦厄:

    「恐怖」─以鬼卒刀杖常從其後,驅逼責打,故時時恐怖。
    「飢渴」─時時飢渴,尤以無財鬼、少財鬼為然。百千萬歲中,不聞漿水之名,設復眼見,急往趨之,卻變成猛火、膿血;有時雖不變,卻有多人執杖,不令得前。故飢渴慞惶,處處馳走,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舐面;或有自破其頭,取腦而舐…… 種種飢渴苦報,不勝枚舉。
    此種種苦報,蓋皆宿世貪、吝、欺、誑等業力使然,詳如《正法念處經》中三十六部鬼神所說。又《摩訶止觀》卷一云:「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 此發鬼心,行刀途道(鬼道又名刀途)。」可見貪求名聞、利養、恭敬之心,亦是鬼心,將受鬼報,修行人易犯此病,誠足引以為戒也。

地獄道 類受:

    梵語「泥黎」、「捺那迦」,譯為「苦具」,乃造惡眾生受苦之器具;因其居處地下,如地下大牢獄,故又稱「地獄」。此為六道中最苦者,乃造上品十惡眾生所墮處。
    地獄有情,其形如人,口中唯出種種受苦痛聲,卻無一言而可辨了。其名號種類,多難勝述,諸經論所列各有出入,大略可分三類: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

根本地獄(八熱)

    「根本」地獄,即指「八熱地獄」而言,謂「等活」、「黑繩」,乃至第八「無間」地獄。依《俱舍論》,第八「無間」地獄位於閻浮提(地球)地下二萬由旬處,而其上一萬九千由旬,為其餘七獄次第安立處。
    一、等活地獄 ─此獄有情,雖遇種種斫刺磨擣,而暫遇涼風,或獄卒唱生,尋活如前,等前活故,而立此名。
    二、黑繩地獄 ─獄卒先以鐵繩絣量肢體,構成圖案,然後依圖案鋸斬切斷。
    三、眾合地獄 ─ 兩山合壓,骨肉糜爛;或大石壓之,膿血流地。
    四、叫喚地獄 ─將眾人擲大鑊中煮,號跳叫喚。
    五、大叫喚地獄 ─將眾人置大鑊中煮沸,又擲大鏊上反覆煎煮,遂大叫喚。
    六、炎熱地獄 ─ 又名「燒然」,將罪人置鐵城中,或鐵樓上大鐵陶中,內外燒炙,皮肉焦爛。
    七、極熱地獄 ─ 又名「大燒然」,將鐵叉貫罪人身,豎置火坑火山中燒炙。
    八、無間地獄 ─ 獄卒剝罪人皮纏身置火車上,輪碾往返,身體糜爛;又置鐵城中,大火交射,萬毒并至,苦痛萬端,暫無間歇。
    《地藏經》云:「無間獄者,周匝八萬餘里,高一萬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謂有一大獄城,總名「無間獄城」,周圍八萬多里,高一萬里,猛火充塞其中。「其獄城中,諸獄相連,名號各別,獨有一獄,名曰無間」,謂無間大獄城中,有諸多千差萬別之獄,其中只有一獄正名「無間」,其餘諸獄,周邊圍繞。
    又云:「其獄周匝萬八千里,獄牆高一千里,悉是鐵為,上火徹下,下火徹上」,謂此正名為「無間」獄者,周圍一萬八千里,高一千里,若以方形體積計算,則約佔總獄城二百分之一。此獄純鐵鑄造,上下大火交徹,一片火海。
    又云:「又諸罪人,備受眾苦,千百夜叉,及以惡鬼,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復銅爪,拖曳罪人」,謂千百獄卒,全身皆鐵,以其銅爪將罪人拖來拖去。「復有夜叉,執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謂將罪人拋在空中,用戟刺接,或插置床上。乃至鐵鷹啄眼,鐵蛇繳頸,長釘遍體,拔舌耕犁,剉斬腸胃,銅汁灌口,鐵皮裹身,內外焦爛,苦痛萬端,無法盡述(詳《地藏經》第三、五品)。
    所謂「無間」,總有五義:一、「趣果」無間 ─將墮此獄之有情,終其身已,直墮於此,不經中陰身故。二、「受」無間 ─ 種種刑具,苦受不斷,中無暫樂故。三、「時」無間 ─ 一劫之中,日夜受罪,無一剎那暫止故。四、「命」無間 ─從入獄至出獄,每天萬死萬生,求其一念暫止生死而不可得,古德所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五、「形無間」─各自見身遍滿全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
    八大熱獄中,唯第八名為「無間」,其餘不名「無間」,如等活獄中,有時涼風所吹,血肉還生,有時獄卒唱生,忽然復活,如是血肉生時,及復活時,暫有喜樂間於苦受中,故不名「無間」。
    又梵語「阿鼻」,此翻「無間」,此二名號諸經論或合為一,或離為二。準《長阿含經》,與《觀佛三昧經》合為一獄;《地藏經》,與《楞嚴經》則離為二獄,蓋將「無間」之尤者,別立為「阿鼻」故。又《楞嚴經》中總合「八熱地獄」名為「八無間獄」,而別立一極重無間,名為「阿鼻獄」;《選佛譜》中依此義而將地獄道大分為「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有間地獄」三類而已。故知諸經論中,述說地獄情狀,其名稱用語,指涉範圍各自差別,並非一概,吾人研此,但知各部所說異同即可,不必強加合會。

近邊地獄(十六遊增):

    八大熱獄為「根本」地獄,一一獄各有四門,一一門外各有四小獄,合為十六小獄為其附屬地獄;《瑜伽師地論》名此為「近邊」地獄,其餘經論則名為「遊增」地獄。蓋受罪有情,從本獄中慞惶逃出,便又陷入此十六近邊獄中,罪人遊此,重遭大苦,其苦增劇,苦具增多,故名「遊增」。
本獄四門各有四增:首為「煻煨增」 ─即熱灰園(埋物於熱灰中令熟謂之煨),剛從本獄出,即入此中,熱灰沒膝,皮肉焦爛,舉足還生。二為「屍糞增」 ─ 即死尸園,從熱灰園出,即入此中,首足沒入一片屍糞泥中,有毒蜂名為「孃矩吒」,口如蜂針,穿皮入肉,破骨食髓。三為「鋒刃增」─從死尸園出,即入此中,又有三種:首為刀刃路 ─罪人至此,下足之時,筋肉銷爛,舉足還復;次為劍葉林 ─才坐樹下,劍葉吹落,斫截肢節,便即倒地,黑狗噉食;次為鐵刺林 ─ 罪人苦逼,欲上樹或下樹,枝枝鐵刺,上下交織,貫刺全身肢節,鐵嘴鳥探啄眼目心肝而食。四為「熱河增」 ─ 從鐵刺林出,即入此中,廣大河中,沸水湧騰,沒溺其間,迴復煎煮。
    如是一門四增,四門十六增,皆次第受已,方乃命終。此十六遊增名號種類,各經論有異,以上據《俱舍論》、《瑜伽論》述之,若依《婆沙論》等,則十六名號各各不同,所謂「黑沙、沸屎、鐵釘、焦渴」,乃至「斤斧、豺狼、劍樹、寒冰」,如是次第受之,於第十六「寒冰」獄受已,方乃命終。
    總上所述,墮八熱地獄之有情,於根本獄受已,復入十六遊增獄次第受之,然後壽盡命終。
    就其壽量言之,「等活」壽為五百歲,而以四王天五百歲為彼一日計;四王天五百歲合為人間九百萬年(如前天道壽量中說),而此九百萬年方為等活一日而已,則等活之壽合為人間一萬六千二百億年!
    其餘諸獄,倍倍遞增。「黑繩」壽一千歲,而以忉利天千歲(人間三億六千歲)為彼一日計算。乃至「炎熱」壽一萬六千歲,而以他化自在天一萬六千歲(人間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年)為彼一日計,合為人間五十一萬八千四百億年。「極熱」壽半中劫,而以梵眾天半劫為彼一日計。「無間」壽一中劫,而以梵輔天一劫為彼一日計,其壽之長,難以數計矣!故《地藏經》云:「動經億劫,求出無期,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無間罪報,其事如是。」
    另有「八寒地獄」者,所謂「皰、皰裂、阿吒吒、阿波波,嘔喉喉、優缽羅、波頭摩、摩訶波頭摩」。
    一、皰獄 ─ 此地獄廣大黑暗嚴寒,有情受寒氣所逼,身體僵硬凍紅發腫成皰。二、皰裂獄 ─ 所凍成之皰裂開。三、阿吒吒獄 ─ 有情為寒所逼,唇動不得,舌作此聲。四、阿波波獄 ─ 舌動不得,唇作此聲。五、嘔喉喉獄 ─ 唯喉內振氣,作此聲而已。六、優缽羅(青蓮華)獄 ─ 有情身體,為寒所逼,其色青瘀,裂五或六。七、波頭摩(紅蓮華)獄 ─過青已,變為紅赤,裂十或多。八、摩訶波頭摩(大紅蓮華)獄 ─過紅赤已,變極紅赤,分裂百數。
    此「八寒」地獄位置,有數說:或謂在鐵圍山外,最黑闇處;或謂在鐵圍山底,仰向居止;或謂在閻浮提地下,八熱地獄之旁,橫去一萬由旬處。
    又《大智度論》以「八寒」地獄攝於十六近邊獄中,為八大熱獄之附屬;而《俱舍論》、《瑜伽論》等則言八大熱獄、十六近邊獄外,別有「八寒」地獄。
    又八寒、八熱、遊增諸獄外,尚有無量大小諸獄,具如諸部經論廣述。

孤獨地獄:

    上述諸獄,皆在閻浮提地下,而地面尚有「孤獨」地獄,不隸屬於上述諸獄。其位處不定,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曠野、空中,乃至海邊、廟中。其餘三洲,唯有孤獨地獄,無根本、近邊等地獄;有一說則謂北洲全無地獄。
此孤獨諸獄,苦報轉輕,寒、熱雜受,隨各自業力差別,其苦有多有少,其壽有長有短。

地獄道 苦厄:

    「火坑、堅冰、刀山、劍樹、碾磑、湯鑊、沸屎、合山等繁多難述」─ 此諸苦具、苦事略如前述,此外尚有無量,難以盡述,《地藏經》云:「若廣說地獄罪器等名,及諸苦事,一劫之中,求說不盡。」昔雪公自言,因懼「沸屎獄」之難忍難受,故而發心學佛。
    《地藏經》又云:「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此四種物,眾業行感」,蓋由罪人宿生廣造諸惡,瞋火一發,心如鐵石,殘忍至極,毫不柔軟,故今墮獄,循業發現,自然感此罪器苦事。又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吾人聞此,誠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互相輪迴:

    上述六道眾生,各隨業力,輪轉四生,循環六道,古人云:「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方從天帝殿前過,又向閻君鍋裡來」,可謂道盡了六道輪迴之苦況。
    此六道中,天、人、修羅名為「三善道」,以其因中多善,果報亦勝故;畜、鬼、獄名為「三惡道」,以其因中多惡,果報亦劣故。三惡道又稱「三途」,「途」即途炭、殘害義,以此中眾生,多受殘害故。「畜生道」名為「血途」,互相食噉,流血而死故;「餓鬼道」名為「刀途」,常為刀杖驅逼鞭罰故;「地獄道」名為「火途」,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故。
    又佛典喻六道輪迴,猶如於大海中「頭出頭沒」,三界六道猶如生死苦海,升三善道猶如「頭出」,墮三惡道猶如「頭沒」。苦海中業浪翻湧,前浪剛把吾人打出海面,後浪隨將吾人打入海底;不論頭出、頭沒,摠未雖開苦海,故吾人應以求出苦海為急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信良居士 的頭像
    信良居士

    紫微真君的家 紫微聖王轉法輪

    信良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