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師 經 講 義 華藏祖師
大衆要知道,衆生與佛其實是一樣的,是同一體性的,只不過衆生就因這個如來藏潛伏著,大衆不知道出離的重要。大衆應觀三惡趣苦,乃至三苦、八苦、無量苦,而發菩提心修行。尤其是衆生與佛本來如華嚴經所云:「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但修行各有各的方法,由於發心之初,發心之大小不等。所以教有深淺,果有高下。那小乘聲聞出發心,只知度自己,而不知度人,這是小乘聲聞之發心。第二自己先成佛,然後度人,這是大乘聲聞之發心。第三我教如舟,我及衆生同舟共濟,這是大乘菩薩之發心。最後佛菩薩之發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度衆生,誰度衆生?」完全無我,這是最上乘之法。
其次對大衆,佛學根基,無論任何人不需考慮,任何人與金剛薩埵、阿彌陀佛必定有緣。金剛薩埵是消滅人道五個煩惱,這個煩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煩惱有五個粗之煩惱,是貪、嗔、癡、慢、妒,五個細之煩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是衆生的邪見,所以金剛薩埵消滅一切衆生不正當之見地。阿彌陀佛與世界衆生有緣,念阿彌陀佛必定可以帶業往生。此外如蓮花生大士、觀世音菩薩、藥師佛,都與大衆很有緣。
以上所講阿彌陀佛、金剛薩埵,多數都是說實教的法,成佛必定經過這過程。這過程是衆生就佛來修行,並不設方便,必定要如是修、如是悟、如是證,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實教。藥師佛屬於權教,是佛爲衆生而設的,藥師佛是欲勾。衆生若能將萬緣放下,一切一切放下,如功名富貴、妻財子祿樣樣能放下,專修阿彌陀佛最好。因爲阿彌陀佛是度生的法門,是多數講實教。什麼叫做權教?好似藥師佛法是隨順衆生滿其願;大衆求財的,藥師佛滿他的財;大衆求福的,藥師佛滿他的福;求智慧得智慧,求妻得妻,求財得財,求洋房得洋房,求什麼就得什麼。藥師佛的方法是用欲勾來引衆生,使衆生滿其所求一切願,使其順水行舟而成佛,這就是權法。所以權法是佛就衆生,看衆生要什麼就給什麼,隨衆生根基而設,是權教。實教則不是如此,一定要如此修心,要如此修證,衆生一定要依佛。權法則是佛依衆生,所以是兩個法門。昨天講的實法多一些,今天所講一半實,一半權。
其次,大衆修行一定要瞭解一心之旨,一心不亂。照阿彌陀經所云:「念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句話好值得我們去揣摩。如果明瞭一心不亂的宗旨,則自己一切煩惱就是究竟覺。何以故?五方佛如何成佛呢?因爲將行者的煩惱復性妙用,即將貪、嗔、癡、慢、妒一轉便轉識成智。如貪心起時,能懸崖勒馬,而修心養性,將嗔恨心變爲慈悲心,則可將嗔恨心轉成大圓鏡智。這是阿閦佛成佛之辦法。若人生貢高我慢心,臨危急時醒覺,將貢高我慢心轉爲平等心,就可以將慢心轉成平等性智,這是南方寶生佛成佛之辦法。若大衆起嗔恨心、妒忌心時,而能各自糾察,將妒忌心止息,能懸崖勒馬將這妒忌心轉移,就可以將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這是北方不空成就佛成就之方法。若大衆愚癡心起時能夠醒覺,就可愚癡心轉為法界體性智,這是中央毗盧遮那佛之辦法。
修行貴乎一心不亂。我講從前的一段故事給大家聽:從前有一大德,念阿彌陀佛已成功,念了數十年能預知時至。當該大德已預知時至,即對門徒說,他在某時某時便往生;往生之後,大雄寶殿鍾會發噹噹響聲,若無鐘聲,即表示無法往生。他把遺囑預先留下。果然時候一到,他上了寶座,一打坐就圓寂了。但在打作時,大雄寶殿的鐘聲不響,那一班僧衆不知原理何在。後來經過相當時候,該大德之師弟到來,研究其師兄修持這麼久,臨終時必定可以往生,爲何命終時該大雄寶殿的鐘聲不響的原因?於是就在其師兄的寶座上打坐。坐至相當時候,偶然舉頭一望,便大大醒悟,他看到座前正好有一顆很美麗的桃樹,樹上有好多好大好漂亮的桃子。於是該師弟領大衆至桃樹前念佛,並在桃樹周圍找找看是否有蟲。最後看到有一大桃上有一條蟲,便對衆謂:「師兄本來修持甚好,無奈命終時看到桃子,心一動,想吃桃子,便墮落變成一條蟲。」現在他懷疑當著桃子樹,把蟲捏死,馬上念阿彌陀佛,其師兄即刻往生,則大雄寶殿之鐘聲必定會響。於是大衆圍繞桃樹念佛,將蟲捏死,不到數秒,大雄寶殿的鍾即噹噹地響起來。
所以修行人最緊要關頭,即在臨終時一心不亂,萬緣放下,尤其是對兒女不可以留戀。若一想兒女,第二世便要投胎做別人的父親。若一想父親,第二世便做別人的兒女。臨命終時若一想太太,第二世又投胎做別人丈夫。故若不能放下,就永遠不能脫離輪廻之圈子,所以念阿彌陀佛貴乎一心不亂,妻財子祿、父母兄弟,及所有子女,樣樣都要在臨命終時,念佛念至一心不亂,什麼也得放下:喜歡的心不動,不喜歡的心也不動,所有對父母、妻子、兄弟所有的緣一切一切都應放下放下!然後才能往生,這是念佛一心不亂之往生,是實教方面的說法。
至於權教講,莫好過藥師法,據經謂:誠心供養藥師佛,念藥師佛聖號,贊藥師佛,能持戒、守齋來供養,則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子嗣得子嗣,求富貴壽考得富貴壽考。藥師佛不只滿衆生的願,還要使衆生順水行舟那樣來成佛,這就是藥師佛的法。
現在略說藥師佛之十二大願給大衆聽:在釋迦牟尼住世時,曾說藥師佛經,現在說說:「佛說: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曼殊師利。彼佛世尊,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云何十二?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照無邊界。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諸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澈。光明廣大,遍滿諸方。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鐵圍中間幽冥之處,互得相見。或於此界暗夜遊行。斯等衆生見我光明,希蒙開曉,隨作衆事。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無盡。」這個願可要緊了。第三願,即我成佛時以無量無邊智慧,令衆生要什麼物質,享受無盡。要洋房得洋房,要汽車得汽車。尤其是在現今衆生物欲性強,實在是藥師佛十分契機。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希令遊履菩提正道。」即在來世有些衆生行邪道者,使其改邪歸正,行小乘者使其轉入大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業,無有毀犯墮惡趣者。設有毀犯,聞我名已,專念受持,至心發露,還得清淨。乃至菩提。」這第五大願,在末世時候,若有修行人修行,令個個都依著軌道修行而不破戒,對於身口意三業善能夠防護。即使有犯戒墮惡去者,若聽聞我藥師佛名,誠心懺悔,就可使其恢復清淨戒體。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瘖啞、攣躄背傴、白癩癲狂,種種病苦之所纏逼。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皆得端嚴,重病除愈。」這第六願十分大,即願我來世,若有衆生。諸根不具,即沒有眼或鼻、六根不端正、欠缺醜陋、蠢、盲、聾、啞、駝背、攣腰、白癩、癲狂,種種病苦傳染,若我名號,至心誦念,則六根不缺,即盲演的開眼,啞的開聲,攣腰變直,甚至種種惡病,都可以恢復莊嚴相貌。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窮困苦,無有歸趣。重病所逼,無藥無醫,暫聞我名,衆病消散。眷屬增盛,資才無乏,身心安樂,乃至菩提。」第七大願,願我成佛時,若衆生有貧窮的、困苦的、無住宿的、有病的、無藥無醫的,如聽聞我名字,一切病苦消除,變成有歸宿的地方,又有福祿壽考,身心安樂,甚至究竟成佛。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衆苦之所逼切,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若聞我名,至心稱念,即於現身,轉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復有種種邪見之徒,皆當攝受,令生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乃至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獄,枷鎖鞭撻,乃至極刑,復有衆多苦楚之事,逼切憂惱,無暫樂時。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乃至菩提。」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火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我當先與上妙飲食,隨意飽滿。復以法味,令住安樂,乃至菩提。」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身無衣服,蚊蟲寒熱之所逼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隨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寶莊嚴具,伎樂香華,皆令豐足,無諸苦惱,乃至菩提。」曼殊師利,是爲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於一劫,若過一劫,若過一劫,說不能盡。然彼佛土純一清淨,無諸欲染,亦無女人,及三惡趣苦惱之聲。以淨琉璃而爲其地。城闕宮殿及諸廊宇,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世界,功德莊嚴。于彼國中,有二菩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于彼無量菩薩衆中而爲上首,能持彼佛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師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藥師法對初機是人是最契機的。清初順治間,有玉琳國師在退休後,偶然入藏經樓,看到藥師經,大聲讚歎,願人人都入藥師之願海。問其爲何對此經大加讚歎,答曰:「我見人於順境中墮落不一,而且富貴可畏甚於貧賤。」富貴人比貧賤人更快,因貧賤人造造業有限,墮落亦有限。富貴人造業好重,尤其是富貴有權威的人墮落,必定比貧賤沒有權勢的人墮落更甚。若人類做善事,當然超生得快;若做惡事,人類亦比畜生墮落得快。如我們所見狗、牛、羊、馬,其智慧有限,所造業有限,墮落亦有限。但人類聰明智慧雖高,一做錯事,其墮落反比牛羊豬狗更甚,所以「富貴可畏,甚於貧賤。今以來,使人所求如願。」
藥師如來使人所求如願,求什麼都滿願,再順水行舟,不退轉而成佛。對於無論士、農、工、商種種人都能夠攝其成佛,而承藥師佛的願海來如法泡製。大凡修持,大衆要量己量法,要知己知彼,自己境界如何?法如何?自己與法是否相稱,自己與法一定要相對準,然後能直心直行。久然間,能將萬緣放下,厭惡三界,則一切一切放下,專注往生,這樣就要念阿彌陀佛了。如此,則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決定往生,這樣就可自利,然後利人。但許多衆生,對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對妻財子祿、男女之欲,未能生厭。這些未能放下的人,對往生法門未能生信,即使生信,但身修淨土,心戀娑婆;身念阿彌陀佛,而心求妻財子祿,心與佛相反,這樣修淨土,得不到益處。但是這些人若想求不捨欲鈎,對現前富貴功名、妻財子祿不能捨離,而望能轉識成佛,處順境順水行舟,則不只富貴功名可成,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功名富貴壽考樣樣都成就,是一個如意寶珠。對一切如意寶珠滿其願,即得一切成就,它是直接憑著「人間亦有楊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今日所說是將實法、權法略略講述,大衆最要緊是對機。若大衆能放棄一切,當然往生法門爲最好;若不能放下一切功名,應該修權法,修法是要大衆隨機選擇。
現在說一段佛之出生因緣。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有無量無邊佛出世。過去七佛,莊嚴劫以前已經有許多佛。過去莊嚴劫因世界莊嚴,故稱莊嚴劫。一路由拘留孫佛至迦葉佛就是賢劫開始,再至本師釋迦牟尼,是賢劫之第四尊佛。因爲賢劫中賢人大德出世多,故稱賢劫。
賢劫此劫中有二十小劫,二十小劫中最短之一劫現在略略講述。由最初有人類,命由十歲,代代每一百年增一歲,由十歲增至一百歲,由一百增至一千歲,由一千歲增至一萬歲,由一萬歲增至八萬四千歲,這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減至人類十歲,不久人類便會滅種。自有人類出世,由增劫至減劫經過幾千萬年,稱爲一小劫。
現在是賢劫的住劫,前八個劫是沒有佛出世。第九個劫,人類由八萬歲減至六萬歲時,賢劫第一尊佛拘留孫佛出世;再減至四萬歲,遽那含牟佛出世;再減至二萬歲,迦葉佛出世;再減至人類八十歲,釋迦牟尼出世,這個劫終。直至第十劫,由八萬四千歲減至八萬歲時,彌勒菩薩出世。至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劫中沒有佛出世,至賢劫第十五劫時,同時娑婆世界有九百九十四尊佛一齊出世。可見賢劫是有史以來最盛的時代。過了九百九十四尊佛出世之後,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這四劫沒有佛出世。最後第二十劫,人類八萬四千歲時,有樓智佛出世,度盡賢劫未度之衆生,這時賢劫終。賢劫終時這個世界就壞。
在過去無量劫前有現生上王佛出世,曾說過密法;這個賢劫,有本師釋迦牟尼出世,說過密法;至未來世,無量億劫之後,有文殊生王佛出世,然後才有密法。所以這個密法不是容易到的,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這個密法尤其難遇。你看賢劫中一千個佛中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說密法,其他九十九尊都說顯教,所以大衆應該把握時機來學法。
現在略說佛與道之淵源。在本師釋迦牟尼出世時,據藏經記載,實際上釋迦牟尼曾到中土,到過五臺山,當時到中土不對機,說佛法沒有人聽,於是遂改教人術數;即儒易經、算數。實在是佛來中土後,初初講佛法,沒有人相信;後來教出術數,中土人非常喜歡,便有種種術與易經。
因佛到中土之後,見中國人之程度,對佛之因緣尚未成熟,所以敕兩位菩薩,一位觀音菩薩,一位文殊菩薩來中土。首先觀音菩薩下山,化身爲老子,老子講清淨無爲說,即將世間看空,使人達觀些,由人間超升天界。再敕文殊菩薩出世,化成孔子,入世間教仁義道德,倫常種種教理,使中國人奠定人道基礎。至漢明帝時佛因緣成熟,由筑滕摩法蘭來中土講初步佛法。再過五百年,達摩祖師由印度來中土,先到廣州。由廣州至南京見梁武帝。武帝當時注重有相,其問達摩曰:「朕所造這麼多廟、這麼多塔,有否功德?」因達摩祖師要破其執著,故謂:「沒有功德。」
因武帝不明白其中道理,故達摩祖師至嵩山面壁九年。後遇到和尚神光,他初名神光,因該和尚是遇到一位神人點化,來見達摩祖師求法。當時天冷下雪,和尚對達摩祖師猛拜求法,達摩祖師不理會他。於是和尚即拿刀砍斷左臂,再求達摩祖師傳法。達摩祖師見其十分誠心,於是答應收其作徒弟。
神光遂問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云:「拿心來與我安。」神光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已安心境。」神光後來慢慢地悟道。正式知佛法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由達摩祖師傳下來,一直傳至五祖、六祖,是禪宗最發達的時候。所以中國佛法是在唐朝成熟,同時道教之果亦在唐朝時代成熟。所以在西藏的經典裏有「孔夫子菩薩降生中土經」,在二十年前聽說有人要翻譯,不知後來是否有譯出。因爲老子是觀音菩薩乘願而來,孔子是文殊菩薩乘願再來,所以儒教、道教與佛教是相通的。
學佛必須要學做好一個人,必定要正心、修身、齊家、講仁義道德,做爲正人君子,有儒教基礎然後可以學佛。道教是二千年來我國之國教,我國文化得益於道教亦不少。所以大衆學道,由修道然後進而修佛,這程序是很合適,等於深造一樣。我們無論學佛或學道,應進一步學佛,尤其是佛教與道教本來是同一源的。
五見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何謂身見?即參著成見,亦是我見,自私自利之見地。
何謂邊見?內心有兩邊,有得有失,有是有非,有勝有負,有肥有矮,有高有低,有兩邊相對心,心不得中道,是爲邊見。
何謂邪見?完全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別人,完全歪心,是爲邪見。
何謂見取見?明明是自己的歪心,而認爲對。
至於戒禁取見,完全外道的禁戒,或者是俗人勢利,是爲戒禁取見。佛法是百無禁忌,如一禁忌,就有禁忌,最重要能不禁忌,則一切吉祥;否則越禁忌,事情越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