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業報差別經云:口有四個過患:一、妄語。二、兩舌。三、惡口。四、綺語。摘錄如下:
一、妄語:謂於見物,或他遺墮,審知是已,決定而取,彼若尋求,起虛妄說,具是五緣,為了自己所見他人之物,而來說謊欺騙佔有,成妄語罪。
二、兩舌:於他所有,隱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來說一些挑撥離間他人的話,也不要去說一些於己無利於他有損的話。
三、惡口:謂於貪欲,和合事相,以雜染言,厲聲而說,對他人惡言相向。
四、綺語:謂於他人,以染污心,增飾其非,對彼而說,不實拍馬屁奉承的言語。
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應嚴密自己的身口意,說誠實言,真實語。不說謊騙人,不人云亦云,不惡口罵人,粗裏粗氣,滿口髒話,不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捏造事實誣陷害人,講違心之論,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巴結、逢迎他人等,或逞口舌之能,與人一較長短,爭個你輸我嬴;但爭個口上成功又何用,須知造口業還不是因一時口快,有的雖屬無心之過,但話一說出,又怎能彌補,倘造成終身遺憾,已為時晚矣。
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多言必敗。」「雄辯是銀,沈默是金」等,但並不是話多就必不好,話少就是好,但話多有時也會多錯話,得罪他人,反之,話多如能多善言軟語,利益撫慰大眾,也是功德無量。對於他人之惡口、誹謗,我們都要忍辱,當做是在消業障,或透過轉念,在心中思維:「在過去生中,我是否也曾如此對待過他人。」,這或許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對於他人所犯下的罪業,最終還是要自作自受,別人無法代替分毫,佛法云:「各人作業各人擔」。
在佛說善惡因果經裏,記述眾生命運為何千差萬別,都是由於前世用心不同所致,其中造口業的部分,摘錄如下:今生啞吧,前世毀謗正法;今生常口臭,前世愛惡口罵人;今生舌短,前世暗中罵尊長;喜歡學人語調,死作鸚鵡;喜歡宣揚別人壞事,死墮蟒蛇;常咒別人遭殃橫禍,死作野狐;辱罵眾僧,來生作牛身上蟲;聽經時亂講話,來生作百舌鳥;今生好挑撥是非,死墮鐵犁地獄;今生惡口罵人,死墮拔舌地獄;今生愛說謊話,死墮鐵針地獄;今生作巫婆騙人,可上天取魂神把人救醒,死墮斬腰地獄;今生作醫生,病治不好又騙病家財物,死墮針炙地獄,全身被火燒。另犯妄語者常被誹謗和被騙;犯兩舌者得破壞眷屬和弊惡眷屬;犯惡口者常聞惡罵聲和說話常引起諍訟;犯綺語者,說正經話沒人相信,和所說的話無法實現。造口業的過患與業報常隨己身,報應嚴厲,是我們最常做的惡行之一 ,所以應時時警惕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並常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造口業的因果很重,這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而且很容易受到忽略,脫口便出,例如不敬三寶,誹謗三寶,因果最重,在此舉例,提醒大家引以為鑑:
一、戒經說:「寧可毀塔壞寺,不說他比丘粗惡罪。」,如向在家信眾說比丘罪惡,則其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說僧尼是非、過惡的人,其罪超過毀壞「佛塔」和「佛像」的重罪!毀壞佛塔和佛像罪過深重。
二、謗佛經云:佛陀告訴不畏行菩薩說:「……爾時彼長者子,說彼比丘毀破淨戒,彼長者子惡業報,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雖生人中,受黃門身,生夷人中,生邪見家,於六百世,生盲無舌。
佛法說在人多的地方,修行人儘量不要過去,因人多是非多,都談論一些世俗的話題,世人定力功夫不足自制力差,很容易受人牽引造作口業,所以,我們還是要遵照佛陀的囑咐,儘量選擇在靜處獨處,寂靜實修,如此既可不造口業,也可以讓心靜下來,可謂一舉兩得。
對於世上的事,我們也不能都表示漠不關心,如此,可能大眾會對我們和佛教有所誤解,認為我們怎麼如此難以相處,這樣一來,我們雖然能夠自渡,但遠離大眾,則無法渡眾生,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所以,該怎麼兼顧,為人處事如何拿捏分寸,也是要運用智慧來思考應對。
吾等既是有心在修行,雖然短時間,還未能做到不造口業,但是只要我們知過能改,慢慢地去檢視自己的行為,生起慚愧心、懺悔心,約束自己的行為,凡事三思而後行,把身口意照顧好,慢慢做到心善、口善、行善,常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則必可遠離災禍,改變命運好事必至,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上天都在審視著我們、鑒察著我們,只要能夠善良做人,自有善神隨身護佑。
最後囑咐,就是時時念佛持咒,則時時就是佛菩薩,一日不持咒一日便是凡夫,也少有時間多去造作口業和意業,如此之覺受,非真修實做所能理解,希望大眾要知行合一 ,自存福德資糧。
以上雖屬粗淺的佛學常識,裡面也含有很多的因果觀念,很適合拿來教育小孩,省得再去尋求其他的教材,我們都知道軟語和善語都是正面的思維,道德文化可以從小紮根,不會隨意惡口得罪人,培養良好人際關係,將來長大出社會,講話有信用人會聽,可以幫助將來建立良好的事業基礎,將來成功的機會自然也會比較大,這也可以潛移默化改善社會風氣,希望將來是一個溫文儒雅文質彬彬人人有禮貌的社會。
釋信良/陳真君 作於2012/03